流浪地球2被外媒打低分?我觉得很好,请加大力度

看完《流浪地球2》后,我感觉这个年过得都更开心了。毕竟,已经好久没有看到如此优质的科幻大作了。

前两天,我突然收到一条新闻推送,“外媒给《流浪地球2》打出了30分的差评”。

于是,我立刻开始搜索起来,想看看“外媒打差评”,到底评了个啥,怎么睁眼说瞎话的。

很快就找到了万恶之源,《纽约时报》上的这篇评论。

这文章一开头就写到,“《流浪地球》于 2019 年上映,是一部讲述了地球被危险地推过太空的反乌托邦电影”。







等等,“反乌托邦”?



“反乌托邦”主题的作品,简单的概况就是,“大量的非人性化、极权政府、社会混乱和普遍的城市暴力……”

《流浪地球》系列,跟反乌托邦主题有什么关系?这帽子一扣,瞬间就把电影里救亡图存的“人类联合政府”打成了极权,好一手春秋笔法。

对于片中出现的情节,这篇文章更是评道:

“这是可笑的、愚蠢的叙事”,“被它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和明显的民族主义信息所绊倒”。

反正就是,没一句好话。

看完文章,我又搜到了这篇文章作者在电影评分网站Rotten Tomatoes(烂番茄网)给出的差评。

在一众认证评论者、媒体人的好评中,他的差评很显眼:

“失去了前作的所有欢乐,提供了近三个小时的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未煮熟的主题和混乱的、明显被批准的政治潜台词。”






别的先不说,这意思他是觉得第二部不如前作,所以才来打差评?

在《纽约时报》那篇文章里,我找到了他对“前作的欢乐”做出的解释:

“没有了第一部所具有的那种无意识的乐趣。”

显然,对前作的评价也不是什么好话。一时之间我竟然无法判断,他到底更看不起哪一部《流浪地球》。

然而,这就代表了国外对《流浪地球2》的看法?难道这部电影真的是国外一片差评?国内的叫好,完全是我们在自嗨吗?

其实,翻翻国外的影评网站,就不难发现,《纽约时报》的这篇差评,在国外也是个异类。

在烂番茄网的评分中,《流浪地球2》获得了79%的番茄指数(认证媒体人打分)和97%的爆米花指数(普通网友打分)。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分。

以《星际穿越》为例,这部硬科幻经典,近来常常被拿来对比《流浪地球2》,评分是72%和86%。

而且,在以严厉、专业著称的全球性电影网站IMDB的评价中,《流浪地球2》也获得了8.0分(最高时为8.2)的好成绩。

要知道,IMDB影史前一百名的经典作品,门槛为8.3分。

这说明《流浪地球2》已经超越了全球绝大多数电影作品,摸到了影视顶级作品殿堂的门边,这还是明显有人恶意打1分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






在IMDB的评论区,专业影评人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并获得了相当高的赞同数。(最后还减一星以防止骄傲,美国人也玩这个梗吗?)






这么一对比,《纽约时报》这篇差评,让人不禁怀疑,作者是不是没看明白《流浪地球2》,不然也是专业的影视评论者,不至于这么睁眼说瞎话,把这么优质的作品贬得一无是处吧?

直到我打算看看他过去的作品,以判断这人到底什么水平时,破案了。在作者一栏,我看到:

“Brandon Yu (布兰登 余)”。






翻看他写过的文章,不少都是炒作亚裔身份以获取政治正确资本的。在他的推特置顶文章中,探讨的主题也是“1.5代亚裔美国电影人的身份认同”之类的话题。

毫无疑问,这是个华裔。

此前,就有网友观察到,在推特上,只要用英文搜《流浪地球2》,搜到的几乎都是好评,用中文搜,却有大半都是差评,这些差评,尽皆出Brandon Yu这样的华人、华裔。







为什么这些常常被网友戏称为“二鬼子”(而非全体)的华裔,对《流浪地球2》如此恨之入骨,疯狂恶评?

是因为《流浪地球2》的制作水平很高吗?

到电影院体验了这部作品的人,都会对里边的特效、宏大场景等画面呈现感到惊喜。

拿各种题材的科幻片、超英片、动作片等特效大片来对比,《流浪地球2》都完全不虚。

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流浪地球2》的制作水平,相比第一部更加成熟,已经达到了比肩好莱坞的国际一流水准。

而且,如果让好莱坞来拍,肯定会把“保卫太空电梯”、“炸月球”、“数字生命计划”等分成好几部来拍。出于多赚钱的考虑,《流浪地球》系列没准能被他们拍十几部。

但《流浪地球2》一部就把这些全拍了,每一个场景都得单独制作,从投入上一部顶好几部,诚意满满。

对观众来说,这种诚意就是让大片爱好者一次看到爽。

制作水准高超的特效场景,穿插交代人物与剧情脉络的故事,逻辑清晰,信息密度大,大刘看完都说好。







从国外网友的给出97%的好评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一点也是十分满意的。

但是,这为什么就让“二鬼子”们破防了呢?《流浪地球2》的制作水平一流,但也没说就独步全球,碾压好莱坞了啊?

让这些“二鬼子”们破防的,有人说是集体主义等价值观的冲击。但是,集体主义这个点,其实在第一部就有了。

还有人说是民族主义让“二鬼子”们不舒服了,但是除非睁眼说瞎话,看过《流浪地球2》的人都知道,电影里一直是各国通力合作,没有特别凸显哪个国家。

而且,此前,他们都是搞“封锁消息”那一套的。在美国主流媒体上专门发文来给国产电影写差评,气急败坏的样子还是第一次。

我想,这么着急,主要是因为他们不得不承认,多年以来,对人类未来的想象与定义,在美国之外出现了强有力的挑战者。

《流浪地球2》作为一部基于唯物史观的作品,对整个人类族群的未来史,给出了完全不同于美国的另一种答案。






二战结束后,美国把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那一套推至全球。但苏联则走的是另一种路线。

冷战中的美苏争霸,明线上是经济、军事等国家实力的竞争,但一直有条更重要的暗线,即人类未来的路线之争。

最后,美国赢得了这场争夺。此后,美国解读未来,美国定义未来,美国就是未来。

依托一家独大的霸权,美国自居为“人类灯塔”,仿佛不按那套来,就要堕入永远的黑暗一般。

这也让美国控制了全球文化的“主旋律”,好莱坞、奥斯卡成了电影的最优解。美式政治正确成了电影获得认可的准绳。

连《星际穿越》这部踏踏实实的硬科幻,最后还得上演一幕男主“用爱穿越黑洞,拯救女儿和全人类”的玄幻戏码。

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这一套很不对劲,但苦于无法发出的声音,一旦有人站出来说这些,就会招致围攻,说你是“落后封闭”、“被洗脑”云云。因为,对未来的定义权从未松动。

世界已经在一种被锁死的路线中走了很久了,而且这条路线暴露出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多。

直到我们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人类的未来提出了不同于冷战思维那种人类族群内部殊死对抗的看法。

这个提法,与天安门上那行字“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一脉相承,也与《毛选》、《共产党宣言》中对人类未来的思考一脉相承。

但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外友人可能无法想象,许多普通人也很难看懂《毛选》、看懂《共产党宣言》。

但人们能看懂电影,能看懂《流浪地球2》。

《流浪地球2》,用更加直观的故事形式,展示了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的思考。

为什么是《流浪地球2》?是因为这部片子对未来的想象力吗?

我想,相比望向未来的目光,更重要的,是主创人员对我们历史的深刻认知。






当我们说我们有五千年历史时,是在说些什么?

是在炫耀老祖宗们在这块儿定居得久?

是在夸耀老祖宗们种地种了几千年?

还是沉湎于长城、故宫、孔子、秦始皇、印刷术、火药等先辈们的伟业中,沾沾自喜?

都不是。

从现实看,国家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人民能过上怎样的生活,取决于当下与未来,历史的长度并不能说明什么。很明显,作为文明古国的印度、埃及,现在过得不如美国,文化影响力更是比美国差了数量级。

历史长度的意义,同时在于具备漫长的过往,是为“历”,和详实的记录,是为“史”。

这两点,我们的先辈们都做到了。

五千年的历史,意味着,先辈们已经用他们的生死、奋斗、传承,把人类的可能性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试验,并且进行了详实的记录。

在历史中,我们看到过国泰民安的盛世,也看到过“人相食”的悲惨时代。

对这些试验的结果,先贤们做了大量的总结与反思,历朝历代都在尝试破局,寻求未来的最优解。

“百家争鸣”、“独尊儒术”直到后来的“格物致知”,无一不是一以贯之的追求着。

为什么在大刘的《三体》中,三体人为了生存一代又一代的抗争,令我们这些“被侵略者”都十分触动?因为,本质上,我们走过了相同的道路。

直到唯物史观的重新梳理,几千年的历史给出了我们解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流浪地球2》,最核心的成就,就是将唯物史观用故事的形式进行了准确的表述。






相比之下,美国的历史太短。短到难以从历史中总结出一般规律,更容易把一些影响了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看成是个人的偶然选择。

而且,自由主义、“理性人”假设,推到全社会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这便导致了,他们的历史观、未来观中,在决定人类存亡的大事件中,普通人,以及普通人组织起来的政府都是靠不住的。

一旦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只能呼唤以一己之力,拯救所有人的英雄。

但大家都是肉体凡胎,怎么拯救所有人?所以他们的想象中,这个拯救全人类的英雄,必须是精神与肉体都无比强大的“超人”。






从早期那个从外星来(地球上生不出这么完美的)裤衩外穿的Superman,再到后来DC、漫威中的各类超级英雄,美国的许多大片,对未来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即一种对“完美人种”的追求,“英雄”。

不然就是像《2012》这样,灾难一来,精英抛下大众,自己造了大船,跑了。

而对其他文明古国历史的解读,也多基于“西方中心主义”,“人种优劣论”这一套,把历史展现出的社会发展问题,绝佳的参考资料,粗暴的归结为“少数族裔”的人种劣势、文化缺陷。

在这些“落后文明”面前,吃着牛肉罐头和巧克力,喝着可乐的美国人,在电影里往往以“超人”自居。

这让很多影迷看多了都疲惫了,去看院线大片,跟上美国政治课一样,漫威的那些超英片直白一些,硬科幻隐晦一些,但细细一琢磨,都是美式“主旋律”。

不然就是《沙丘》这样的“太空歌剧”,本质上还是欧洲中世纪的“贵族老爷”们的家族纷争、恩怨情仇。

但我们的历史中已经证明了两件事。

一个是,超人是不存在的,能拯救人类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努力。

就像《流浪地球2》一样,与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不同,这部电影里每个普通人都存在着,即便舞台上仍然有主次角色之分,但计划的成功推进,是属于人类集体的荣光。

二是,如果每个人都只管自己死活,社会终将走向分崩离析,人类能走向未来,必须通力合作。

这一点,我们的历史早已经证明了,比如晋朝。在《流浪地球2》中,小到“50岁以上出列”,大到全世界抽签进入地下城,乃至周喆直反复强调的那句话,“危急关头,不要计较得失,唯有责任,才能应对挑战”,无一不在展现这一点。







所以,“二鬼子”的破防也就不难理解了,当他们选择成为“二鬼子”,也就在内心中宣告了与历史的割裂,他们没有过去,只能死命的认定,“只有美国才能引领未来”。

长久以来,美国在全球建立起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霸权让他们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但《流浪地球2》却表达,“未来历史,不止有这一种可能性”。

而且,用扎实的逻辑推演证明了自己的看法,就如电影中用“逐月计划”证明“流浪地球计划”的可行性一样,除了撒泼打滚,你无法反驳。

《流浪地球2》对美国那一套对未来已经僵化的定义,发起了有力冲击。

与其说是“二鬼子”看不懂《流浪地球2》,倒不如说是他们看的太明白了,比很多国内观众看得还明白,他们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







不过,他们的“美国主子”显然心态就正常多了,毕竟美国大众也不是油盐不进,对人类的族群未来容不得半点探讨的声音。

美国网友看完电影,也不禁发出感慨,“差点被谎言忽悠了”。


尾声

如果不考虑这些“二鬼子”们的破防,作为科幻迷,如何评价《流浪地球2》?

我的评价是,这是一部足以载入影史的顶级科幻经典。

虽然我是大片爱好者,但我并不觉得场面、科技想象力这些“爽点”能决定作品高度。

普通的科幻电影,为人们提供爆米花式的视听享受;

优质的科幻作品,吸引人们对科技的关注、遐想;

顶级的科幻作品(注意不止是电影),像一切人类智慧的瑰宝一样,为人类的当下、未来寻求解答。顶级的科幻作品,最核心的标准在于,它必须是一场精妙的思维实验。

就像大刘的另一部作品《三体》,在豆瓣上的书评中有人如此评价,“真正读懂《三体》的人会发现,与其说这是一部科幻作品,不如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三体》为什么让许多第一次读的人感到震撼?

因为它通过设置几个“宇宙社会学公理”,以逻辑推理的形式,构建了一个我们未曾涉足,但从未离开的“另一种现实”:

-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 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 技术爆炸。

- 猜疑链。

三部曲层层递进,带着读者完成了一场关于宇宙的思维实验,而这场实验,又深刻揭示现实中的人性。

书中地球人、三体人、其他宇宙文明都是这场试验中的棋子罢了。所以不少人感慨,“《三体》就是那种让你在读完三部之后掩卷抬头,感觉眼中的世界都从此不一样了的书”。

《流浪地球2》的设定没有《三体》那般宏大,但仍然是一场扎实的思维试验,它的试验目标更贴近当下:在不可抗的危难面前,以近未来的科技水平,人类将何以共渡难关。

除了整体框架的高度,主创团队也埋下了大量耐人寻味的细节,这让许多科幻迷脑洞大开。

比如我就觉得,冷静的马兆其实是个“面壁人”,他就像章北海那样,在人类已经否决了“数字生命计划”后,仍然默默推进着这一计划,成为此后人类得以生存的暗线。

我还觉得,周喆直坚定的喊出“点火”,其实并不是在等图恒宇输密码,毕竟超算的算力,都是一瞬间的事。周是与Moss进行博弈,以一种三体式的“威慑”,让天平倒向现实中的人类。

这些对细节的挖掘与推演,已经成了一场国内科幻迷的盛宴,看《流浪地球2》,已然成为一种智力运动的享受。






所以,我一点也不害怕国外的主流媒体上的差评,外国人也不是傻子,只要去电影院看了,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所以,“二鬼子”们,你们再加把劲,多多写不着调的差评,最好能引来全世界的科幻迷,一起加入讨论。

推荐阅读